在当下的3D堆叠与先进制程时代,Intel 386就像一块布满132根金针的灰色陶瓷片,毫不起眼。但通过Ken Shirriff的CT扫描与数字解剖,这颗1980年代的经典CPU向我们展现了一场工程奇迹。

X射线下的黄金结构

用数百张CT切片重建的3D模型中,35微米的金色键合线如同悬索桥般连接着晶片焊盘与封装布线。某些焊盘甚至集结5根金线传输电力,为386提供澎湃动力。

藏在陶瓷里的六层电路

层层剥离后发现,386的陶瓷封装竟内置6层电路:2层信号传输、4层供电铜层。这种『单排双架』结构将复杂布线压缩至方寸之间,堪称微型主板。

从微米到毫米的跨越

晶片最细结构仅1微米,经过键合线扩展至0.25毫米焊盘,最终连接2.54毫米间距的引脚——这个跨越2500倍的封装设计,让肉眼可见的针脚能够驱动微观世界的晶体管洪流。

有趣的是,封装底部的8个NC(无连接)引脚中,竟藏着一个秘密触点。尽管Intel声称其未使用,但这枚『幽灵引脚』实际与晶片相连,暗示着未被公开的测试功能。

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386不仅是多任务PC的奠基者,其封装工艺更是半导体进化史的重要刻度。正如Shirriff所言:当年Intel将顶尖智慧灌注在『装芯片的盒子』里,这种执着或许正是科技突破的密码。

(本文包含多张CT扫描图像,完整技术解析请访问Ken Shirriff的原始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