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科技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带来了一项可能改写数据存储史的技术——基于DNA的盒式磁带原型系统。这项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首次将生物存储介质与传统磁带形态相结合,打造出可自动寻址的'未来磁带库'。

这款3.5毫米宽的聚酯-尼龙磁带上密布着5000条数据轨道,通过高密度条形码实现物理寻址。理论上,每公里磁带可划分超过50万个存储分区,单分区容量超500GB,整卷容量可达362PB。研究人员采用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封装DNA数据,即使在常温下也能保存300年以上,若采用低温存储,寿命更可延长至数万年。

然而理想虽丰满,现实却骨感。在原型测试中,系统仅成功读写156.6KB数据,完整读写周期耗时近1小时,与现有存储技术存在6个数量级的性能差距。研究团队坦承,DNA合成技术仍是制约商业化的最大瓶颈。

(编者注:这项看似'龟速'的技术实则蕴含着存储革命的种子。当半导体存储触及物理极限,或许未来某天,我们真能在书架大小的磁带库中存储整个互联网的数据遗产——前提是先解决生物存储的'超长反射弧'问题。)